公司动态分类
对园林景观的描述范文博鱼官方网站

  博鱼官方网站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园林景观的描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们在对园林景观的审美活动中,客体对象的审美属性可以直接引起审美主体相对应的某种感觉,而人的审美能力的联觉效应和审美方法的丰富可以使人的审美产生比单一感官效应更为丰富的审美涵蕴。人们参与欣赏的感官要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通过这感官要素与园林景观形象符号进行对话与融合,产生人与园林景观的互动,正是这些感官器官对景观事物的共同衡量,加强了人们在生活中的存在感与融入感,也更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当一个人描绘一件事物的美丽或丑陋时,其视觉的判断能力就随之形成。“看”是人最直接、最形象的感官能力,当设计师把园林景观的物理特征进行抽象符号化后,打造出文化意境和审美价值兼具的园林景观形象,视觉在捕捉景观事物的颜色、外形、大小、距离等客观内容的同时,产生包括体积、重量、构成和方向特性等有关的物理特性的印象。例如:徽派建筑的代表作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其极具情感色彩和表现特征的形态给人们带来美的视觉享受;青砖、粉墙、黛瓦,这些徽派建筑中典型的色彩搭配,使视觉备受感染的同时,更加迎合了现代人追求同景观形象和谐与共的文化心理。视觉总是与其它感觉系统相互合作博鱼官方网站,从而来界定肌肤与环境的接触面。由此可见,人们对园林景观的所传达的信息及审美的感受大都来源于视觉感官。在对园林景观的视觉欣赏中,具有审美愉悦感的园林景观比那些不具有审美感的、功能重要性不突出的景观更有可能得到偏爱和关注,同时得到关注的园林景观更有机会延续其功能性,也因此能够增加其可持续的良性循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注重园林景观的设计性与规划性。通常我们所说的结构独特、色彩跳跃、视觉冲击力、景观节点乃至地标性建筑等等,表达的都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视觉感,不过这些都是比较直观的视觉感受,对于园林景观的欣赏与把握还需要细细品味,才能真正读出它的美与独特。

  听觉作为人们接受信息的第二大机能,对园林景观审美的体验显得尤为重要,环境中的声音无处不在,视觉无法接收的信息,大部分都由听觉去补充。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随着人们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更多关注,人们更加渴望自然界的声音,流水拍石、莺鸣雀和、弹琴竹里、梵音诵唱、古寺钟声抑或渔舟唱晚。园林景观形象通过听觉与人们进行沟通,这是一种其他感觉所替代不了的审美方式。园林景观中的植物或者景观小品本身是静止的,具体来说,园林景观设计的听觉感是借来的,雨打芭蕉的落寞惆怅,风吹竹林的,孱孱流水的的闲适静谧,都是通过借助自然界的力量与之微妙融合,创造出别样情趣的意境。拉斯姆森在他的《建筑体验》“聆听的建筑”中提到了营造形式的声学特征,他提醒人们声音在空间中的反射和吸收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给定空间与心理的反应,并认为我们应当意识到声学在人们对空间和体积的理解和感知上所起的作用。声景观在国外的发展显示出:声音已经不只是物理现象而已,其所代表的深层意义可以成为人类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标志,各个地区城市都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自然、社会以及文化等有趣和有意义的声音,在功能的体现上,声音不仅仅是创造了园林景观的听觉美感,声音的发生具有强烈的地方意识性及向征性,其实可以认为运用声音抒写了历史,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它所呈现出的是一种记录功能。所以,声音的设计也就是听觉感设计在园林景观当中的起到了十分清晰和重要的作用。

  气味是生物界的共同语言,园林景观中的嗅觉感主要来源于植物。宋朝女诗人朱淑真的《木犀》“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具体而生动地描述了园林景观中的嗅觉感,把一幅动静结合、芳香怡人的园林景观表现得淋漓尽致。嗅觉感官对园林景观的感知有着特殊的功能,它与其它的感官体验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很多无法用语言精确描述的东西却可以用气味来说明,而气味在环境和空间中可以起到微妙的作用。人类对气味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人的嗅觉感受系统内有1000多万个嗅觉细胞,能十分灵敏地辨别各种香气。不同的植物气味也对人的行为和思维具有暗示效应,如花香、薄荷、荷叶、樟树、艾蒿等香气可以引起人的兴奋;瓜果香能引起人们的食欲,许多植物散发的气味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在如今的园林景观、大型公园和植物园中已有芳香园的设计,利用能在不同季节散发香味的植物进行设计,让香味随着季节的更迭而变化。据研究,嗅觉给人带来的印象在记忆中保存的时间是最久的,占到总数的70%。具体的气味如雨后大地的泥土气息,百花飘香的浓郁;抽象的气味例如家乡的味道、童年的味道或者温馨甜蜜爱情的气息。在自然的环境下,不是所有的园林景观形象都能散发出气味,但是如果能够以特殊的方式将不同的味道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定会增添不少的乐趣。

  触觉也同视觉一样有助于人们形成对园林景观的印象和主题感受,作为一种知觉系统,触觉将被分割的各种感官融合统一在一起,从而使人们在身体的内部与外部同时感知。触觉相对视觉而言,感知更加真实和细腻,或凹凸不平的沧桑,或坚硬冰凉的冷峻,由此可见,触觉主要是通过人们感知园林景观的表面肌理变化,结合其他感官能力,共同作用心理情感的变化。诗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三千尺”中描绘的古树给人一种幽深久远的历史沧桑感,让人感受到岁月流逝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触觉的双向感和对立感在园林设计中也得到实际的应用,例如,在园林中进行空间分割或阻挡设计时博鱼官方网站,为了避免人工墙体给人造成的生硬感和视觉压力常采用荆棘类植物进行空间分割和阻隔设置。在实际的园林景观应用中,亲水台、草坪、不同形式的座椅等都是以触觉来直观感受园林景观的。

  在实际的生活行为中,单一的感官发生作用的机率并不多,人们的情感是依赖多种感官要素共同起作用的。在今后的园林景观空间中,设计师要从多角度出发,设计出有声、有色、有味道、给人五官带来全面体验的景观,这样人们才能充分地调动各种感官,最大程度地拥抱自然、享受自然、陶醉于自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对自然环境景观的审视角度正在发生着变化,人们开始厌倦了城市高楼林立的环境,讨厌钢筋混凝土水泥建筑那种带给人们冰冷感觉的城市环境。随着人们对城市绿地的关注,城市园林也在快速的发展,在城市园林发展过程中许多原来属于森林所有的植物又开始被陆续引进现代园林建设中。中国古典园林中,竹子因其特有的美感和自然物性一直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园林绿化植物材料正在被越来广泛的应用于现代园林景观创作中。我国拥有几千年的竹子造园历史,竹子因其特有的性质成为园林绿化不可或缺的、最具特色的植物艺术造景材料;在以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成”为宗旨的中国园林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竹子品种极多,我国有近 37 个属五百多种。竹子的类型很多,大多数可用作园林观赏用。园林上较为常用的竹子种类有:佛肚竹、大佛肚竹、黄金间碧玉、碧玉嵌黄金、凤尾竹、楠竹、小琴丝竹、寒竹、粉单竹、孝顺竹、紫竹、斑竹、湘妃竹、箭竹、唐竹、方竹、泰竹、大泰竹、牛耳竹、龙拐竹、青皮竹、短穗竹、黄竹、巨龙竹、光巨竹、箬竹、水银竹、毛竹、人面竹、花毛竹、龟甲竹、刚竹、金竹、矢竹、苗子竹、罗汉竹、墨竹、玉边竹等。根据竹竿和竹鞭的生长情况可分为三种类型:散生型、丛生型和混生型。散生型竹类有紫竹、方竹、毛竹、淡竹等,竹子生长分布错落有致,适合创造竹林景观;丛生型的有佛肚竹、凤凰竹、青皮竹等,在园林景观中创造独立成景的景观;混生型的有茶竿竹、苦竿竹等,这类竹子在园林中应用较少,由于其生长杂乱,只适合植于园林边缘荒地或混种于其他散生型竹子中,以创造竹子形态的变化。在园林置景中,左右逢缘,如带有佛性的紫竹、观音竹、圣音竹等在寺庙园林多受到人们欢迎,而矮生形的箬竹一般在景观园林中的墙角,筑篱与假山坡角得以应用,而景观园林中的景点的曲折通幽之处,琴丝竹、凤尾竹等因其密集多姿,秀雅宜人的特点被取 用,居住、生活区等区域,或公共绿地等常用岁寒三友梅松竹,不但取其形美,更重其意美,与观赏类苗木的配置方法一样,竹类也可整齐栽培。

  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配置是园林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姿态和线条方面既要表现出绘画的意趣,也要显示自然天成之美。在园林造景中,竹子能与自然景色融成一体,在园林空间、庭园布局、建筑周围景观的处理上有显著的效果,易形成优雅清静的景观环境令人赏心悦目。在古典园林中,人们喜欢在园路的两侧种植高大的竹子或者在一片竹林中开辟小径,在竹林小径设计上讲究迂回曲折,平竖曲线变化,创造出绿竹成荫、云雾缭绕的生动景色,营造含蓄深邃的意境,达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效果。另外,在面积较大的竹林中,由于竹径较长,为避免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常人为的开辟一些开放的空间。古代文人常在竹林深处修筑单间茅舍,创造竹深幽静之野趣,以求返璞归真之感。“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就是王维 “辋川别业”中对“竹里馆”的描述,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水是园林的灵魂。古人常在水体边上植以竹子,或者在竹园中开辟观赏水池,使水和竹两者相呼应辉映。这种古典园林表现手法一直影响着现在园林造景中水体和竹景的搭配。“履道坊宅园” 中描述的“履道幽居竹绕池” 就是以竹林为主的竹与水的巧妙布局。唐代诗人白居易留下“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的经典诗句,也是这一园林表现手法的真实写照。竹子姿态细腻、形态秀美,与古代园林中的建筑中的亭、台、楼、阁及其他建筑配植,既衬出建筑物的秀美,又柔化了建筑物的硬质,营造出幽静美丽的园林环境。“开窗不糊纸,种竹不依行。意取北檐下,窗与竹相当”这是白居易《竹窗》中以竹为窗的描述。在园林中,为增加园林空间的层次感,常常利用“框景”这种移竹当窗的手法,把一个空间的景物引入另一个空间,使之产生了幽远深邃的意境。

  (1)竹林 以竹为主,创造竹林景观。用单一种类,或形态多样,色彩丰富的多种竹子,采用片植、丛植等形式栽种于特殊位置,构成独立的竹林景观,或者自然的竹林景观。如具有中国“竹子之乡”的福建顺昌县漫山遍野皆是竹,劲竹挺拔,风摆风尾,竹波万里,甚为壮观,置身其中,犹如与造物卞同游,宠辱皆忘,心旷神怡。

  (2)竹径 竹林中开辟小径,在园林景观中达到“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为营造含蓄深遂的意境。在现代园林中休息区多采用竹径创造幽静私密的效果,同时人们也在竹子边上搭配宿根花卉,以丰富竹林景观的色彩构图。为了避免竹径过长产生单调的感觉,园林设计师们往往在一定的距离上开辟若干开敞开间,奥旷交替。在现在的城市园林景观中营造“竹径幽深”的意境,人们徒步其中将给人带来一身轻松的感觉。

  (3)竹篱 它是指利用竹子修建成一空间的屏障,大多竹种秆型不高、丛生。竹篱多以丛生竹、混生竹为宜,如孝顺竹、凤尾竹、大明竹、青皮竹、泰竹、矢竹等。竹篱多用来合围、分割园林空间,增加层次感,一般以自然式为主,也可根据艺术上构图的需要修剪成所一定的形状以协调环境。

  (4)竹子盆景 利用一些外形特殊、植株较小的竹子为材料经过矮化处理制作成竹子盆景。根据竹子在盆景的作用不同,竹子盆景主要分“全竹盆景”和“竹石盆景”。

  竹子作为一种重要的盆景主材料,现在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竹子盆景一般选择一些体形较小的竹子作为盆景材料,如罗汉竹、蓬莱竹、龟甲竹、观音竹、小佛肚竹等都是人们制作竹子盆景常用的材料。竹子盆景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的盆景之一。成都的《竹林深处有人家》、扬州的《东坡遗风》、《翠野图》等作品都是竹子盆景的优秀代表。

  今天,人们越来越追求意境幽远,绿色、环保、健康的生态园林景观,园林设计师们为创造出优秀的园林设计作品,更多的注意作品的立意和作品使用材料的选用,竹子以其悠远的文化底蕴和超凡脱俗的品性正越来越被现代人所青睐。纵观这几年竹类植物作为造景材料,在景区竹林景观中、在楼盘别墅区的绿化中、在公园绿化景观建造中无不以其独特优美的韵味广泛的得到应用。竹类植物正逐渐成为现代园林景观中越来越喜爱的植物造景材料,已经被广大的园林设计师们所重视。除此,竹子篱笆,用来分格空间的变化,产生别样的空间感;竹子作为城市行道树用以道路两边绿化,被许多人所喜欢;竹子专类园建设,即为竹类研究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也为人们创造了独特的竹林景观。

  在现代公园绿化、庭园造景、街边行道树绿化、江滨绿化、校园绿化、竹子专类园建设等方面正在发挥的重要的作用,即创造了优美的环境景观,由丰富了城市景观设计植物种类。都市的竹子景观文化正在为我国竹文化的发展创造新的一页。

  园林景观软景设计是一项与硬景设计相结合的设计方法,他更多的是考虑景观设计中更加自然的部分,这些自然的内容和设计同园林景观硬景设计相结合组成了一套完整的小型微景观环境。软景设计不仅仅是利用植物、水文等条件进行规划,同时还需考虑这些规划设计方案中更深层度的内容。但是像植物景观这样的软景观设计需要设计师在设计方案时考虑更多因素,在这其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困惑。例如怎样将植物的观赏性体现、怎样保证植物后期生长条件的影响、怎样通过植物间的相互作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这些都是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的内容。软景设计不仅仅是利用植物、水文等条件进行规划,同时还需考虑这些规划设计方案中与整体环境相适应的内容。只有将这些困惑进行思考和疏导解决,才能使园林景观软景设计符合地区环境和整体需求。

  园林景观软景设计是相对于像地面、墙体、栏杆、亭子等硬景来说更具有灵活性的植物、水文、阳光以及其他自然景观。相比于硬景的设计和施工,软景的设计和施工更加有难度,从软景的设计而言,软景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地区整体环境和土壤类型,结合设计需要进行植物、水体等的分配,设计过程中需要设计者不仅要知道植物的浅表形态,同时还需了解植物的习性、病虫害等内容,只有结合这些方面才能真正的做出一套好的园林景观软景设计。

  目前的园林景观设计都是以模板套用的形式形成的设计方案,由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屹然兴起,建筑业的发展必然带动相应的园林景观设计,无论是城市中心地带的商场周边、还是住宅用建筑小区,这些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园林景观设计。但是过多的工作强度和压力、还有人才的供应跟不上市场需求,从而导致园林景观设计师为了加快设计速度,因而产生了固定模式设计,这种固定模式设计虽然加快了设计和施工速度,但是对于园林微景观环境来说却起不到实际的生态微环境循环作用,开发商则更加关注的是如何用少量的资金进行园林景观投资,但是这样的模板套用模式只是对景观进行表层设计。究竟怎样才能使设计既满足需求又具有独特性,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园林景观设计并不是一个封闭环境下的人工沙盘游戏,它是植物与环境紧密结合的产物,只有在与环境融合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生态微循环的作用。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植物在进行生长时需要的不仅仅是水分、光照、它同时还需要与相适应的地形和土壤环境相适应,同时还要考虑到植物本身的特性。园林景观设计不仅是通过选择培育较为容易的苗木进行分层结构空间设计,更重要的是考虑植物本身对环境的需求和自身特性。例如梧桐树虽然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不高,同时树形优美、观赏作用强,但是梧桐树每到春天就会导致毛絮飘飞,引起人们的不适,这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困扰。但是有些设计中却不顾人的感官体验,大量在城市园林设计中采用梧桐树,这不仅让人们在春天出行时引起不便,同时对城市的环境清洁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怎样在既保证设计的美观性,又保证其适应相应的地区环境,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今政府和社会越来越重视环境的美化,因此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园林设计的区域和范围做出了规定,这使得不管是居住建筑还是商用建筑周围都有相应的园林绿化。但是这些园林绿化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在设计中只注重软景设计的美观性,对其实用性却没有作出合理规划。例如城市软景设计中往往将植物或草坪规划在一定范围内,周围用栏杆进行围挡,从美观性上来讲达到了要求,但是这些设计往往占用了常用通道,使人们通过这条路时不得不想方设法破坏围挡进行穿越,这样不仅使维修费用增加,同时也造成了视觉上的不良影响。如何在增加城市绿地的基础上不占用人们的生活空间,这是园林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园林工程是对自然景观改造的过程,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美观大方园林景观可以使人身心得以放松。因此,景观在园林工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主要对景观在园林工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对景观在园林工程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现如今,园林工程已经不单单是对花草的处理和设计,而是一个加强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相互陪衬的过程。以往的园林工程只对园林内的草坪、园林中的树木、园林鲜花等自然景观进行设计和规划,借助这些景观可实现园林工程的美观度。但是,城市公园中随处可见的草坪和鲜花已经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因此,传统的园林工程已不能适应时展和人们的需求。因此,在园林工程开展过程中,可在绿地、树木、花草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凉亭、长廊、椅子以及假山喷泉等人为建造的景观,实现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的相互协调和陪衬,这些人造景观不仅可以美化园林景观还可以方便人们游览和休息,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实现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的统一。

  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所面对的生活和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忙碌了一天后,通常会到附近的公园或者园林公园中散步,以使紧张的神经得以缓解,放松疲惫的身心,压力得以释放。如果园林工程规划和设计不合理,将影响人们对景观的欣赏,降低欣赏的舒适感。可见,园林工程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都造成较大的影响,人们对园林工程的要求也就更高。因此,园林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对园林工程的整体美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努力提高园林景观的整体魅力,能够满足人们身心需求。

  随着人们节能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园林工程也开始注重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公园常有垃圾,这些垃圾种类繁多,很多垃圾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很多是因为公园的垃圾桶布设的不合理,垃圾桶布设的距离过大,还有的公园垃圾桶甚至布设在角落处,很难被人发现,为人们造成了不便,致使人们随处乱丢垃圾。而景观在园林中的设计可以将垃圾桶作为人造景观中的一种,可以将各种样式的垃圾桶布设在公园内。比如,外表呈蘑菇状的垃圾桶等,可以吸引人们的眼球,减少随处乱扔垃圾现象的产生。

  在园林工程设计和规划过程中,应该遵循多个原则,以使园林工程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其中在园林工程规划过程中的点、线、面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园林工程的设计人员可以将园林中的某个景点当成一个点来进行塑造,而线是由众所的点聚集而成的,因此,做好点的塑造就可以实现线的完美塑造,最后就是面的形成。这些点、线、面之间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只有加强各个方面的塑造才可以增强整体园林工程的塑造水平。因此,在对景观进行设计和规划时一定要严格的遵循点、线、面的统一结合,最终使园林工程更具魅力。

  植物是园林工程必不可少的自然景物,对于增强园林工程的总体美观度具有一定作用。因此,植物造景是园林设计中的一项需要遵循的原则,更是提升园林景观外在美观的重要手段。比如,我国的经典小说《红楼梦》中有一段就是描述植物造景效果,借助窗前的竹子、芭蕉对景观做了详细的描述。通过文字就可以想象出园林的美观程度。由此可见,植物造景是园林工程必须时刻遵循的原则。

  园林工程中各种自然或是人造景观的设计和安排要疏密合理,如果景观之间过于密集或是过于稀疏会影响整体园林工程的美观度。景观如果过于稀疏会出现杂乱无章的感觉,给人一种空旷之感,但如果景观过于密集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再加上人造景观的罗列,会增加园林的整体沉重感。很多的园林工程为了追求利益,在园林内种植多余的花花草草,很多的植物都是多余的,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因此,在不断追求园林工程的外在美观的同时,要严格遵循生态效益的原则,以使园林工程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开展园林工程规划过程中,园林景观规划首先要确保功能的有效发挥,在保障了园林功能的前提下,可以对园林景观的形式进行规划,使功能和形式实现统一。在实现了园林人造景观、建筑物、绿地、公共设施的统一后,在提高了对其功能的完善后,就要增强对景观形式的设计,实现功能和形式的统一,使之成为园林工程中的魅力风景。比如,园林绿化在建设时除了实现自身独特功能以外,还要对园林的景观分布和规划进行考虑,不能为了实现园林的生态效益无故增加绿化用地。这样不仅使绿化景观的功能不能充分的发挥,还会为其他人造景观的统一与和谐造成不利影响。因而降低了园林整体的美观程度,降低了景观的可观赏度。因此,园林景观公共设施中的垃圾桶的功能是最为明显的,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程度最大,如果对其设计和规划不合理必然会对游览带来不便。因此,园林工程的建设人员在提高垃圾桶的美观度时,还要提高其功能,为游人带来更多的便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面多的生活压力也是巨大的,很多人都希望在闲暇的时间逛一逛公园,使疲惫的身心得以放松。因此,具有独特景观的公园成为人们放松的最佳选择。为此,加强景观设计是确保人们有身心得以真正放松的重要因素。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植物的种类一定要合理选择,一定要符合园林的整体规划思想,还要对植物的配置加强控制,植物可以穿插着进行栽植,隔一个区域就换一种植物,还要保持每种植物的种植间距,不能间距过大,也不能间距过小。

  此外,为人们营造独特风格园林景观的同时,为人们营造了舒适的视觉感受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在园林景观的植物选择方面一定要从植物的颜色、大小、以及植物的外形等角度综合考虑,使这些植物可以互相统一和互补,并增强了植物间的陪衬效果。

  综上所述,景观在园林工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本文通过对景观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效果的分析,表现了要想提升景观在园林中的作用,就要从原则、措施等方面进行加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园林景观美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更好的迎合人们审美需求,就要加强景观的设计和规划。

  [1]杨正俊.景观在园林工程中的作用及规划[J].现代园艺,2013(18).

  [2]高婷婷.阐述景观在园林工程中的作用及规划[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4).

  [3]李召辉,叶绪燕.景观在园林工程中的作用及规划研究[J].河南科技,2014(9). [4]王同科.景观在园林工程中的作用及规划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9).

  1.1萌芽阶段。竹子是我国古典风格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的造园史从公元前11 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囿”开始,可以说是最早的皇家园林。据《尚书·禹贡》“东南之美会稽之竹箭”,说明古人懂得欣赏秀丽的竹林风光更早。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为建“上林苑”从山西云冈引种竹子到咸阳(见《拾遗记》“始皇起虚明台,穷四方之珍,得云冈素竹”),这是竹子用于造园的最早记载。当时的种竹、建竹园大多只限于营建狩猎场和战略物资基地,竹子造园还处于萌芽状态。

  1.2发展阶段。到了魏晋、南北朝,中国园林从萌芽期进入了发展期。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受政治动乱和宗教处世思想影响,崇尚玄淡,寄情山水,游访名山大川成了一时之风尚,讴歌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的诗文及刚萌芽的山水画,刺激了园林,产生了有别于皇家宫苑的“自然山水园”,竹子随即融入了造园之中。当时的皇家园林和官宦私家园林中的竹子造景也相应得到发展。《水经注》介绍北魏著名御苑“华林园”称:“竹柏荫于层石,绣薄丛于泉侧。”《洛阳伽蓝记》记录了洛阳显宦贵族私园“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

  1.3全盛时期。由唐代文人王维规划的“辋川别业”中有“斤竹岭”、“竹里馆”等竹景;“寿山艮狱”是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亲自参与规划的,从宋徽宗本人所写《艮狱记》中可知是北宋山水宫苑以竹造景的典型。南宋定杭州为行都,改称临安,贵族、官僚、富商聚居江南,皇家宫苑、私家园林之盛不言而喻,为后来发展的江南园林起了推动作用。竹子在唐宋两代运用较为广泛。北宋李格非所写《洛阳名园记》共评述了19座私园,对其中的归仁园、董氏西园、富郑公园、苗帅园等10座宅园作了专门的竹子景观描述。从南宋周密《吴兴园林记》也可了解到吴兴的宅园“园园有竹”。竹子造园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1.4成熟阶段。明清园林继承了唐宋传统,且逐渐形成地方风格,其中以宅园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竹子与水体、山石、园墙建筑结合及竹林景观,是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最大特色之一。沧浪亭、狮子林等苏州六大名园及扬州个园、惠州逍遥堂等在竹子造园上运用相当成功,许多造园手法仍为今人造园所采用。明清时期刊行多册造园技术理论书籍,有王象晋《群芳谱》、屠隆《山斋清闲供笺》、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等,最有影响的要数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都对竹子造园作了详尽、精辟的论述,为后人推崇、仿效。明清园林,特别是竹子园林发展进入成熟阶段。

  中国从几千年前的文明古国发展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几经风雨,竹子一路见证。发展永不停息,追求永无止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观点,园林领域亦不例外,除了保留中国古典园林所具有的特色外,许多新的造园手法和造园材料应运而生,竹类植物并不因为其平凡普通而被人们遗忘,相反,人们的喜竹之情是有增无减。竹类植物正以一种新的姿态亮相现代园林。综观这几年竹类植物在园林中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城市楼盘中的竹文化园林景观;(2)风景名胜区的竹海旅游景观;(3)别墅区中竹韵主题的景观设计;(4)营造竹类专类园景观;(5)作为城市各种公园中竹林的绿化材料;(6)作为城市街道两旁的行道树;(7)通过加工成园艺制品装饰居家环境。其中以竹类植物在城市楼盘中的竹文化园林景观、风景名胜区的竹海旅游景观、别墅区中竹韵主题的景观设计这三方面最有发展潜能。

  房地产行业可以说是现在中国最热门的产业之一,就目前来看还是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近年来与园林结合起来,给中国的房地产业带来了第二次春天。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导致人们对高标准生活环境的追求,甚至现在有的房地产厂商打出这样的口号:“我们不卖房子,我们只卖环境”,在城市楼盘中千方百计的营造出个性化的园林景观环境,是房地产厂商们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城市楼盘中的经典园林景观现在有许多,像广州番禺南村镇“清华坊”楼盘中的竹文化景观,就有着自己独特的意韵。水木清华,坊间流芳,“清华坊”竹子景观的设计初衷就是以竹为师,以竹为友,营造一个清幽、质朴的居家生活环境,以点带面,用竹子特有的文化气息来陶冶人们的情操。

  竹类植物在城市楼盘景观中的运用,使得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众所周知,土地在城市中是十分宝贵的,在以前作设计时规划面积小是我们遇到的一大难题,而竹类植物的成功进入,使我们可以营造出更多小而精、微而妙的园林景观。近年来,私家别墅在中国异军突起,发展迅猛,这其中少不了园林景观的一份功劳,抢手的别墅区往往是那些园林景观搞的非常经典的地方。好的园林作品,重在设计,而设计的关键是立意有韵味,设计材料有品位。正所谓“意在笔先,意韵同行”。竹子,这种平凡但却脱俗的园林设计材料,正越来越被人们所喜爱。

  园林艺术景观利用以竹为友,以竹为师,会使人悟天地之正气,育崇高之美德,激人生之理想。竹类植物正符合造园要求自然、纯朴的潮流,是古往今来园林中很好的绿化植物。从这些年来竹类植物在中国园林中的运用来看,在城市楼盘竹文化景观中的应用、在风景名胜区竹海旅游景观中的应用、在别墅区以竹韵为主题景观中的应用是竹类植物今后在中国园林景观中应用的总趋势。

  [1]姚海燕,范丽丽.浅论园林建筑在园林中的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2(9):45-46.

  [2]方法菊.文学艺术在园林发展史中的地位与作用[J].安徽建筑,2011(6):67-68.

  园林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强调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区域生物种群的保护与管理,环境资源的经营管理,以及人类对景现及其组分的影响。在景观这个层次上,低层次上的生态学研究可以得到必要的综合。园林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园林景观生态学不仅要研究景观生态系统自身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特征,而且要探求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的途径与措施。

  园林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景现,最观是自然和人文系统的载体。园林景现生态学家对“景观”的理解不尽相同,这些观点既有所联系,又不完全一致,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是从景观的直观景象来认识。这是景观的最原始和最普通概念,它主要应用于景观建筑学,这里寓有美学因素。尽管现代景观建筑学对景观的理解不限于此,但它依然是景观建筑学的主要目标。

  第二是从个体的属性结构上理解景观。在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被科学中,景观原理用以说明个体各属性在地表的结构格局,这个属性是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如岩石、地表形态(地形)、土壤个体、植物群落等。地质景观、地貌景观、土壤景观和植被景观常被用来描述格局。

  目前,应遵循系统整体优化、循环再生和区域分异的原则,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方法和科学依据,探求解决发展与保护、经济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促进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园林景观生态学的基本任务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包括对自然景观生态系统和人工景观生态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景现生态系统中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过程来探讨各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及演替。研究景观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模拟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建立各类景观生态系统的优化结构模式。景观生态系统结构研究主要包括景观空间尺度的有序等级。景观功能研究主要包括景观生态系统内部以及与外界所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及这种交换影响下景观内部发生的种种变化和表现出来的性能。

  二是景观生态监测和预警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是对人类活动影响和干预下自然环境变化的监测,以及对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能改变和环境变化的预报。景观生态监测的任务是不断监测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及生物圈其他组成部分的状况,确定改变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种种人类活动在这种改变中所起的作用。景观生态监测工作,应在有代表性的景观生态系统类型中建立监测站,积累资料,完善生态数据库,动态地监测物种及生态系统状态的变化趋势,及时发出,为决策部门制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研究。景观生态规划是通过分析景观特性以及对其判释、综合和评价,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其目的是使景观内部社会活动以及景观生态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化,达到对景观优化利用,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生产,合理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开发速度、规模、容量、承载力等的辩证关系。根据区域生态良性循环和环境质量要求设计出与区域协调和相容的生产和生态结构,提出生态系统管理途径与措施。主要包括:景观生态分类、景观生态评价博鱼官方网站、景观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规划和实施。

  四是景观生态保护与管理研究。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探讨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生态系统的途径。应用有关演替理论,通过科学实验与建立生态系统数学模型,研究景观生态系统的最佳组合、技术管理措施和约束条件,采用多级利用生态工程等有效途径,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初级异养生产,提高不同营养级生物产品利用的经济效益。建立自然最观和人文景观保护区,经营管理和保护资源与环境。保护主要生态过程与生命支持系统,保护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保护现有生产物种;保护文化景观,使之为人类永续利用,不断加强种种生态系统的功能。

  随着问题的不断复杂化,传统的园林景观生态学已越来越不适应问题的解决。为了保持未来园林景观生态学的活力,园林景观生态学需要发展得更全面和更平衡。园林景观生态学不仅要保持其自然科学的属性,还要加强同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其他学科的联系,不断地改造和创新。这样,园林景观生态学才能拓展成为综合的景观科学。发展景观科学遵循的3个途径是:

  即在时间和空间上必须同社会、行政和管理中相关的过程保持尺度一致性。由于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许多土地利用和自然保护问题只有在景观框架下才能有效地解决,全球变化的影响及反应在景观尺度上也变得非常重要,因而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景观生态过程研究十分重要。

  即景观科学是①园林景现生态学;②经济学和心理学/社会学;③包括设计,规划和管理的各学科;④决策学的有机统一。

  当前人类对地球和景现的干扰日益严重,产生的问题也日益复杂。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经济学、社会学和其他包括公共管理学在内的各学科在景观尺度上同生态学密切合作。尽管园林景观生态学也提出了一些一般原理,但如何在真实的景观中应用这些原理还不甚清楚,同时,由于实际的景观管理需要多部门的协调组织,许多景观模型只是停留在理论水平上。这些迫切需要将传统的园林景观生态学和其他包括设计、规划、管理以及决策等学科紧密联系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园林景观生态学科研成果和信息在空间规划、决策和实施中的有效性,同时,反过来,提高园林景观生态学在评价各种规划和管理政策效果中的作用。

  在21世纪,城市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是人类一直以来面对的问题,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和园林绿化建设是可行的举措,植物景观既是园林绿化当中的主体,也是优化生态环境的基础。必须坚持用生态学观点营造植物景观,植物景观的搭配好坏也能直接影响生态环境,将各个景观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则与景观生态要求组织起来,本文浅析园林景观布局及其景观生态,现描述如下。

  园林景观布局需要符合综合性的原则,园林形式由园林内容决定,园林的主要功能是创造1个优美的休息、游玩场所,改善生态环境,园林景观布局需要从经济基础、园林艺术、使用功能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地解决园林景观布局所遇到的问题[1]。需要符合统一性原则,园林布局中包括了地形与地貌、水体与动植物、建筑等等,要想实现符合标准的景观布局,需将园林景观融于自然当中。城市园林是一个自然空间,对城市的生态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也是一个艺术和文化的空间,体现城市人文精神。云南省西山区滇池流域的生态园林,其中环湖生态建设、滇池流域植被恢复、景观绿化、生态文明村建设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西山区因地制宜,12km2的水面积、水生态和水文化是其发展的经济基础。在布局上,它将整体性与统一性结合起来,园林中多样性的景物需要有合理的布局,在布局时既要考虑其曲折、变化无穷的特点,又要展开景物,考虑如何收合[1]。要想建设出符合要求的园林景观设计,就要遵循园林景观布局的原则,还必须有所规划,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则和规划进行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可以大力推进园林学科的发展,拓展和深化城市园林绿化的外延和内涵。

  收集园林工程中规划所需要的资料,具体包括:气温、光照、季风、水文、地质土壤;周边环境、主要道路、车流、人流;园林环境,湖泊、河流、地形标高、走向。云南吉成园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园林景观规划前充分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对园林规划范围内的环境做总体的了解,总结影响性因素。重视对设计任务书的阅读和理解,理解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在进行总体规划构思时明确入口、道路、湖面、绿地、建筑等元素的具置。并且不断地与施工人员、设计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开会探讨。目前承办红河春天一期景观工程建设项目、弥勒山水人间商业街景观绿化工程建设项目等,每一个项目都在质量标准范围内,与工作人员不断收集相关资料、构思与修改是分不开的。

  园林施工是复杂多样的工程,加之考虑到布局与景观生态更要协同合作,施工人员必须与设计人员相互配合[3]。设计师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勤下工地,结合现场客观地形、地质、地表情况,做出最合理的园林规划,遇到问题能够解决的现场指导解决,有难度的协调各个单位进行讨论,变更图纸后进行解决。风景园林工程需要密不可分的团队协作方能完成,例如昆明世博园2期工程,最明显的问题就是雨水常年冲刷形成塔防,造成了峡谷、峭壁等地形,落差非常大,并且有被植被茂密覆盖着的山坳,要想把看似不利的客观因素变成园中美景需要设计师因地制宜,结合自然山水地形,加以合理规划设计,最终设计出景观生态良好的园林设计。如今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园林景观布局应该服务于生态环境,而绝非仅服务于城市人群,园林设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在景观生态设计的基础之上,现在的景观生态大多数都会考虑生态学,下文重点阐述保护性与恢复性的景观生态,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保护性设计是针对于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进行的,通过合理的设计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持其原本的生态系统,保护性地开发。例如昆明市捞鱼河湿地公园就是一个经过改造后兼顾生态与景观功能的湿地公园,以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湿地的水质为出发点恢复湿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由于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导致捞鱼河湿地逐渐变成农田与鱼塘,水质与自净化能力不断降低。经过保护性与恢复性设计之后,修复工程不断推进,湿地内植被覆盖形成闭合生态带,形成了湖滨生态绿色屏障。在景观生态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以保护性和恢复性的设计为主,无论工程大小皆应如此,我国由于人口激增和工业化进程过快,其中的污染问题直接影响了生态,在园林设计当中,合理的规划可以恢复人类过度的利用而污染地区的生态环境[4]。例如著名的园林设计师K希尔曾在德国圣福特堡地区有过景观生态的贡献,由于该地区长期进行煤矿开采,形成了整体环境的酸化问题,她在污染区设计了大量的步行林荫道,并且沿途开挖水渠,合理利用机井抽水使未受污染的水源流向该地区,抽出的污染水源净化后用于灌溉,环境质量不断恢复。

  生态园林城市是指利用环境生态学的原理来达到规划、建设以及管理城市的目的,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水体系统,并且减少污染和废弃物的排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5]。《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文件中,已经明确提出2020年城市建设区绿化率要达到39.5%,人均绿地面积要达到11.70m2,我国对景观生态的重视程度很高。云南2016年的GDP增长了8.7%。就产业类型来看,云南第1产业增加2195.04亿元,增长5.6%,第2产业增加5799.95亿元,同比增长8.70%,第3产业增加6875.57亿元,增长9.5%。生态园林城市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又属于第3产业,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城市园林绿化对自然环境部分进行合理维护与增强,生态化已成为园林绿化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国内外都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展,为园林绿化行业的生态化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机遇,体现了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性,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是是造福当代、惠及后代的德政民心工程,应全力以赴,按照各市创建工作规划和要求,共同完成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6]。

  在园林设计当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共生以及合作关系,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关注绿地的布局,更是在深入理解生态思想的基础上,减少对场地的干预,提高能源和材料的利用率,减少污染,合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园林绿化,这样指导下建成的园林环境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为维护生态平衡,体现可持续发展观,园林的景观布局与景观生态具有明显的价值,在城市的生态建设之中,园林绿化十分重要,可决定城市公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人们生活和经济水平的最基础工作就是搞好园林绿化。

  [1]温晓金,杨海娟,刘焱序.基于地形因子的千米尺度景观生态廊道布局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2):298-307.

  [2]王妮,陈泰生,刘玉婵.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农业生态景观布局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36(11):1-7.

  [3]张坤,谭雪兰.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农村居民点布局特征分析——以湖南省汉寿县为例[J].上海国土资源,2013,34(2):24-27.

  [4]]胡赛强.基于景观生态格局的福建省云霄县火田镇绿地系统布局模式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5,12(11):870-877.

  现代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就是为了协调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宜居的生存环境。目前,国内关于城市生态风光带和生态走廊的设计的实践很多,园林设计师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经验,大大提高城市绿地的质量,对城市环境起到重要的改善作用。

  现代景观生态学,利用斑块、廊道、基质三个景观要素来描述景观的空间格局,形成斑块廊道一基质模式。其中,廊道是指与两侧景观要素显著不同的线状或带状的景观要素,在城市中主要指城市风光带、生态走廊及带状公园等等。这些呈带状的城市生态廊道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它与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道路、水体,城市走廊等廊道连接起来构成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及周边地区的联结体,从而形成城市更稳定的生态空间保护体系。

  基于城市风光带特殊的景观功能和生态调节作用,在设计时,既应强调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又要保证其实用性,具体思路如下:

  现代城市生态风光带将本着“生态、自然、和谐“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设计。“强调生态,突出特色”:设计主题――绿色项链,生态廊道。以城市休闲广场和道路节点为“珠”,以狭长形绿地为“链”,使带状绿地形成统一的整体。另外,为使城市生态走廊达到营建域市生态整体性及区域生态连续性的目的,园林设计要构建城市生态廊道的基本网络,完善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之具有系统性、有机性,保证城市园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因子的生态维持能力,实现城市内部良好的生态维持能力。

  “以人为本、回归自然”:以人为本,考虑人的活动空间尺度、舒适度、感观美度;人工和自然相结合,既强调舒适亲切又满足回归自然心理需求。

  现代城市生态风光带园林景观设计,一方面考虑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采取多样性设计来满足功能的多样化和人的多选择性及不同层次需要。另一方面,在园林设计结合自然的同时尊重场地发展过程,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综合地反映景观健康的内涵、特征及水平。为此,园林设计首先以功能和结构、格局与过程之间的联系与反馈作为出发点。

  针对不同的功能区,对空间性质进行设计,如文化主题空间、运动主题空间、休闲主题空间等等。其中场地空间的布局在设计中有效地结合风光带地块相对狭长的特点,进行“链”式分布,即所有空间零星分布于林荫之下,以道路将其贯穿的方式,最终形成“以点带线,以线连面”的布局形式。充分体现方便周边居民的使用,充分体现园林景观与功能的均好性。

  在生态风光带园林景观设计中,绿地的有效生态效益不仅取决于绿化覆盖面积和占地面积,而且取决于绿化的空间结构和绿地类型。风光带的植物群落的结构主要体现多样、统一的原则。“多样”是指构成整体的各部分形成一致的差异性,格局多样性是指景观类型空间分布的多样性及各类型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功能联系。“统一”是指这种差异性的彼此协调,其中包括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均衡、比例、节奏等。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总体层次、群落层次和物种层次方面。植物群落的结构格局包括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时间结构。

  依据公园内不同场所的性质,配置相应植物空间。包括界定空间(分隔空间和围合空间)、联系空间、丰富空间层次、创造特色空闻和统一空间,见图1。

  植物群落的水平结构采用增强边缘效应,突出林缘变化的手法:色带花灌木近边缘栽植,利用矮小、密枝的黄刺玫、丁香、迎春、红瑞木、连翘等密植,形成一条自然变化的曲线,同时要增强与周边不境的联系。

  与地形竖向相协调,植物景观在竖向结构上,除强调乔、灌、草多层结构外,还注重充分体现植物的自然美。选用不同树形的植物,如塔形、柱形、球形、垂枝形等拟在不同林冠线的起伏变化上丰富竖向设计。

  突出林冠线起伏变化的手法:一方面运用植物自然特征,如雪松、桧柏、云杉银杏、白蜡、刺槐等构成变化较强烈的林冠线;另一方面利用地形高差变化,布置不同植物,获得相应的林冠线植物群落时间结构(季相)

  春――春暖花开,万象更新,树木开始发芽,广场周边与林下点缀的花灌木,营造了点、线、面结合的缀花效果。主要应用的春花灌木有:迎春、樱花、连翘、碧桃榆叶梅、海棠、丁香等,同时结合玉兰、垂柳、梨树等春景落乔的运用,以及二月兰等草花地被的应用,使生态风光带呈现绚丽的春日景象。夏――仲夏流碧,万物葱茏,乔灌草混交的种植方式在这个季节把生态风光带公园装扮成绿色的氧吧,同时夏花植物:洋槐、栾树、合欢、紫薇、珍珠梅、石榴、木槿以及水生植物荷花、睡莲和大量的花卉给夏季增添了绿色之外的色彩,使整个风光带或城市生态走廊坐卧在绿树繁花之中。秋――金秋送爽,也送来了象征丰收的色彩。元宝枫、银杏、黄栌、火炬树等秋色叶树种使城市生态风光带呈现出层林尽染的红火气氛。冬――秋去冬来,北国大地一片银装素裹,但丰富的常绿树种使风光带或生态走廊的冬季仍然呈现绿意,雪松、白皮松、桧柏、云杉、油松、铺地柏等常绿乔灌木与红瑞木、棣棠等观枝植物相映成趣。

  对于江南城市而言,生态风光带还在一定的区域内设计园林景观小品。充分利用乡土植物的花色、叶色造景,如在大面积的樱花和郁金香含苞待放之时,成片栽植的紫叶李在常绿树前,满树红艳,布满了粉红的小花。待樱花、郁金香开完,紫叶李仍以她秀美的叶色自成一景。紫叶李也常于园路旁丛植或孤植,所植之处红叶摇曳,艳丽多姿,令人赏心悦目,若配以金钟、喷雪花、八仙花、金边黄杨等,花期红、黄、白相映,颇为美观。常色叶树种,因其常年或整个生长季保持色彩,因而也有更多的花木可以配置,如夏秋的各色紫薇、木槿、石榴、夹竹桃、合欢等。

  温度,形成相对宜居的小气候环境。另外,房屋的屋檐悬挑可以极好地解决建筑夏季不必要的热量获取。

  植物选择以乡土树种中抗性强、管理粗放、少维护的树种和地被植物为主。植物配置时多以群落式的复合结构为主,提高绿地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使整个园区生态系统得以持续发展。

  以邵阳市资江风光带景观设计为例,对城市风光带园林景观设计要点及人文地域特色塑造进行探析。

  流动的邵阳市资水风光带一期工程东起双清公园,西至资江二桥,全长约6km。区内资水迂回曲折,波光粼粼,蜿蜓于翠岗、沙洲与域廓之间。城市凭江临风,在水一方,景色因水而殊异,空间因水而生动,这得天独厚的亲水地带是人们理想的游览亲水步行区。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景观设计确立以突出邵阳市特有的水、山、洲、城一体的城市风貌为主题,以资江廊道为观景轴,把山、水、洲、城、堤、绿化等有机结合起来,构筑独具一格的资江风光带。确定资江两岸范围内用地以居住、游览、文化娱乐为主,在局部地带为激活人气,规划布置古玩、书画和花乌市场。这样既结合了资江风光带的特点,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该园林景观主要由“一带、二场、三段、六园”构成,并分为12个景区,依据资源条件和地形特点,每个景区赋予一个核心内容。为保持景区空间的连续性和开放性,用堤、路、桥梁、视线、水以及文脉贯通风光带全景区创造一个自然、优雅、富有生气的人性化生态空间。

  在绿化配置时,根据不同地段的地质、地貌、环境、功能、景观及游人心理,进行不同的色彩变化、季相变化和图案变化,使得资江风光带绿化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艺术性,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保持统一,体现了自然与艺术的结合,给城市增添光彩,给市民带来美的享受。

  资江风光带绿地总面积达10多万m2,设计大气浑然,大量利用了本土植物资源,如香樟、广玉兰、桂花、垂柳、罗汉松、红橙木、金叶女贞、杜鹃、龟甲冬青、山茶、鸢尾等,在空间层次上,注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高低错落在种类上,注重生物多样,并以不同季相、花色和香味有机的搭配。对斜坡和护坡处理上注重垂直绿化设计,布置垂吊或攀援绿色植物(如迎春、长春藤、紫藤、金银花、绿萝等),即可增加绿化率,又可为行人提供遮荫乘凉的场所,创造了一个舒适、优美的城市道路空间环境,见图2。

  同时根据各主题景点的性质和要求,灵活运用自然式、规则式以及混合式的植物配置手法,把各园林小品、公共设施等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成为城市风光带绿化的新亮点。

  邵阳市资江风光带南岸是宝庆(邵阳旧城)古城发源地,北岸是新城,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遍布南岸,有被定为国家级文物的明代北塔,有省或市级文物的宋至清代宝庆古城墙、清代水府庙、双清亭外亭和古仙人井。

  因此,资江风光带内建筑尺度一定要适合人体的尺度,建筑物的空间应有层次,高低跌宕、错落有致。资江风光带南岸,建筑形式要和古城风格相执调,建筑采用粉墙黛瓦,以传统江南民族风格为主;北岸因是新区,建筑风格可采用现代形式,创造朝气蓬勃的江北新域;但南北两岸建筑规模要小,体量要轻,形式要透、色彩要明,做到自然与历史人文相融合的建筑环境,创造开敞、亲切、怡人的滨江建筑风格。

  利用自然保护生态平衡另一重要手段则为城市绿化,它不仅是衡量域市环境的因素,而且是城市赖以生存的氧气来源,对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涵养水源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水系岸边的绿地也是人们游憩休闲的良好载体,各种科普文化、体育、健身、游乐、联谊括动必然要依托绿地来布置和开展,因而也是水系景观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在滨水居住区临水边设置滨水广场,开辟滨江绿地带,在改善城市内部生态的同时,也塑造出了浓郁的地域风情和人文特色,现已成为本城市一道亮丽的生态风景线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城市生态风光带园林设计时应借鉴景观生态学理念,从空间格局的设计到园林中植物的配置移植和人类活动方式的设计,并本着整体绿化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结构、功能和景观形成过程三位一体的调控整合,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提供更多的生态支持,最终实现现代城市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

  [1]陈波,包志毅,生态规划:发展、模式、指导思想与目标[J]_中国园林,2003.1.

  [2]刘翠鹏,丁岗.城市同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建设初探[J].中外建筑,2004,2.

  [3]肖笃宁,解伏菊,魏建兵,区域生态建设与景观生态学的使命[J].应用生态学报,2004.10.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于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由于土地利用率的不断增大,绿地面积相对减少,绿色越来越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物以稀为贵”,于是这块曾经被忽视,被遗忘的角落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

  (一)屋顶园林绿化是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城市密度的增大及城市高层建筑不断出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城市绿化发展在轴向上变化的体现,既扩展了绿化空间,也丰富了城市多维的自然因素。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古代幼发拉底河地区,就是现在的伊拉克,在最古老的名城,苏美尔人曾建造了雄伟的叙亚古庙塔,在该塔三层平台上考古人员发现有植树过的痕迹,该地被后人称为屋顶绿化的发源地。而我国迄今为止记录最早的有关屋顶花园的描述,是相传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太湖边建造了姑苏台(又名姑胥台),位于苏州城外西南隅的姑苏山上,原是供夫差游乐的重要场所,周边不仅种载美丽的花木,而且还设有人工湖供划船用。

  (二)从具体内容上看,它包括屋顶绿化和空中花园两大块。对于“空中花园”一词,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界定概念。和“屋顶绿化”一样,其形式就是在建筑物,桥梁以及构筑物等的顶面,通过园林绿化,植被铺设等所呈现出来的人为景观。

  根据德国的标准,通常将屋顶绿化的类型看作三大类型:扩展型屋顶绿化、半密集型屋顶绿化、密集型屋顶绿化。

  扩展型屋顶绿化就是根据建筑荷载相对较小的特点,利用草坪、地被植物、攀援植物等进行屋顶覆盖绿化。在国内被称为“简单式屋顶花园”,比较常用的方法是采用草坪铺盖。这种绿化方式在实际运用中较为常见,它就像大自然的“绿地毯”,具有耗时低、成本低、重量轻、效果佳的特点,几乎不用维护,只要适时进行检查即可,唯一的缺点就是不便于人在上面活动。

  半密集型屋顶绿化的植被密度与厚度都要比扩展型屋顶绿化高,植物选择的范围也更广,但不包括乔木类的树木。适用于看得见的屋顶,需要定期的维护,半密集型屋顶绿化比较人性化的体现就是可以和人进行互动,可以留有小路和庭院供人行走、休憩。

  密集型屋顶绿化可以说是最贴近人类生活的绿化方式。它不仅是有植被,还包括亭子、水池、假山等各种景观小品,是另一种完全开放性的休闲空间。

  由于城市汽车尾气、扬尘等现象严重,导致近几年城市空气质量急速下降,而植被是大自然最好的空气过滤器,其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导致相对湿度增加。同时,植被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最终释放氧气,净化大气。又可以防止光照反射,直接降低建筑物内部温度。

  随着城市建筑物密度的增大,硬化表面加聚,不通风的状况导致城市温度明显高于郊区。这种热岛效应现象会使云层变密,增加有害气体的聚集,从而降低空气质量,造成大气污染。

  传统的建筑顶面正是产生热岛效应的因素之一,绿化屋顶则可以阻止光照的直接摄入,降低温度,减慢风速,打破原有的空气流动方式,有效地控制热岛效应的出现。

  城市中的交通工具、工厂、工地的噪音以及喧哗声往往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并出现一系列的不良症状,包括听力下降、失眠、头晕等。据研究,由于植物本身是一种多孔材料,具有吸收声波的能力,能将感受到的声音进行反射、散射以及植物本身的微震使噪音减弱,是非常好的隔音材料,既环保又经济,相对与普通屋顶,绿化后的屋顶可以降低噪音2到3分贝。但是单株的植物不能起到很好的反射效果,因此大面积的绿荫或者多层次的植被才能有效减少噪音或者电磁波。

  就国外而言,各个国家对屋顶园林的重视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例如德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都很重视屋顶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部门也是给予很大的支持与帮助。

  德国(被认为是工业强国),也是世界上屋顶绿化技术相对领先的国家,其屋顶绿化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政府在资金上的支持鼓励了德国在这方面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出现的斜坡式、阶梯式以及金字塔式的建筑物更是证明了德国在建筑设计中的流行趋势,钢筋混凝土与绿色植被的完美结合已是不可或缺的设计理念,其绿化面积已经超过一亿平方米,80%的绿化都是开敞型。

  美国:在美国当地的屋顶园林景观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芝加哥市。该市的政府起了很大的表率作用,不仅先从市政厅的屋顶绿化做起,而且也搬出了很多在屋顶绿化方面的优惠政策,使芝加哥的屋顶绿化范围逐渐扩展,理念不断加深,从政府,到企业,到商业,最后到居民住宅得到全面推广。最具代表性的有1959年建造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奥克兰市泽凯中心屋顶花园,被认为是现代屋顶花园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英国:英国在最近5年来的变化与以往大不相同,不再受过去建筑理念与城市规划文化的影响,开始对屋顶园林景观加以重视,林荫道等不断出现在伦敦很多新建楼房的屋顶。让人步入其中,鸟语花香,仿佛置身于森林之中,不仅有美化环境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忙碌的人们缓解工作以及生活上的压力,从而给全社会带来健康的功效。

  加拿大:加拿大重视的是屋顶园林景观的宣传和教育,从灌输理念入手,扎根式地使居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通过各种活动的组织与推广,专门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开展合作和培训活动。国家的这种重视程度给加拿大屋顶园林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完全绿色的通道,为加拿大居民带来了更为舒适的生活。

  日本:日本在屋顶园林景观的实施方面覆盖的比较全面,不仅是用于居民楼,它还包括各种码头、车站、学校、工厂厂房、地下车库顶部等等。

  通过对以上在屋顶园林发展方面具有代表性国家的举例描述,可以体现出在国外屋顶园林理念的受重视程度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隐形效益。

  跟国外相比,国内在屋顶园林这方面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缺绿、少绿的情况。在20世纪70年代广州东方宾馆的屋顶花园是我国第一个大型的屋顶花园。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在这方面开始逐渐发展起来,近10年来,国内各大城市发展很快(例如上海、深圳、杭州、北京等),相继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屋顶花园。

  政府部门在相关政策扶持上也加强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例如在2002年6月1日,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了《关于上海市静安区屋顶绿化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提出从2002年开始,凡是列入当年屋顶绿化实施的项目,每完成1平方米均奖励10元。在2002年的11月,上海市绿化管理局也了《关于组织编制屋顶绿化三年实施计划的通知》。

  深圳市人民政府在1999年11月了《深圳市屋顶美化绿化实施办法》,和制定了全市屋顶绿化的规划及实施办法,并开展全市屋顶美化绿化的督促、检查和考评工作。在2000年,广东省了《关于我省城市屋顶美化和防护(防盗)网、空调器及室外管道规范装设的意见》,其中提出了建筑物屋顶美化绿化的相关实施措施。

  在1996年,杭州市园文局向市政府提交了《关于大力发展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的请示》,该计划于1998年正式被批准实施。又加上“旅游城市”的头衔,杭州对绿化(包括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也愈加增大,已经将屋顶绿化以及垂直绿化作为各级绿化部门管理考核内容的一部分。

  2005年北京市园林局了《北京市屋顶绿化规范》。2006年9月北京市园林局、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联合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屋顶绿化工作的通知》,强调屋顶绿化为十一五的重要工作,要确保北京屋顶绿化有条理的推进。

  由于国内屋顶绿化技术还处于起步与发展阶段,所以在开展过程当中常常会出现建筑荷重、结构、防水抗渗等问题(包括绿化覆盖的合适程度;是否会造成房屋结构的破坏;以及造成屋顶排泄不畅等一系列的疑问)。

  针对这些情况,我国现在的绿化技术及建植手段(包括建筑荷载要求、建筑屋面耐根穿刺防水技术、屋顶绿化灌溉技术、屋顶绿化蓄排水技术、雨水综合利用技术、人工种植基质轻量化、植物固定技术、植物材料选择、园林小品建设技术等)已经逐渐步入成熟阶段。

  我国地域的广阔所带来不同气候的差异对屋顶绿化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年降雨量、温湿度等条件的变化,对植物的选材、类型以及土质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鉴于对屋顶绿化的推广来说,在进行准备工作的阶段中,应该选用对屋顶绿化相关要求(包括建筑荷载、防水保温、绿化种植土、绿化类型、植物材料等)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的工程设计师,以免出现后期的麻烦;在屋顶绿化的实施过程中,防水工作一定要加强,防水材料本身必须过硬,要具备耐根穿刺性能;其次施工手法也要过硬,材料之间的搭接极为关键,因为接缝处是漏水和根穿刺的主要部位。

  生态学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生态学(Ecology) 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生态学主要研究有机体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其生物及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美国国会要求联邦政府所有机构“在资源导向型项目的规划和开发中,倡导并使用生态信息”。

  一切自然生态形式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是适应自然发生发展规律的结果。一切景观建设活动都应从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出发,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尽可能小的对环境产生影响。自然生态系统二直生生不息地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活资源与条件,满足人们各方面需求。而人类也应在充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尊重其各种生命形式和发生过程。生态学家告诉我们,自然具有很强自我组织、自我协调和自生更新发展的能力,它是能动的。人类在利用它时,应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尊重它,并顺应其发生规律,从而保证自然的自我生存与延续。

  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供应能力,当代人资源的利用不应当损害后代人的利益,不能超前消费后代人的资源,城市住区景观生态更新就是将原有的那些不利于资源高效利用的设施进行改善更新。提高设备的效率起到有效降低能耗的效果,照明能耗是住宅能耗中的常规耗能项目,可以在楼梯间内装置声控照明灯、采用节能照明灯等可大大降低能耗;建立雨水收集系统 (从屋面、阳台、露台、住区内地面)以及二次循环利用生活废水系统,充分利用中水系统,节约水资源,化害为利,保护环境、缓解水资源不足:将一些对人体和对环境存在危害的设施或建筑改为采用环保的、高效的、节能的、无污无害的建材;提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住区环境提供的可再生自然资源,例如风、太阳、雨、绿地区域、土壤(各种地热资源)等。

  景观生态设计还必须考虑到“应用程序”的问题。所谓“应用”指的是园林的功能为客户。“应用程序”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永恒的和长寿。景观设计师的审美要求,根据群众,活动规则功能需求等方面,创造一个优美、卫生、健康的兴趣,舒适和方便的园林空间,以满足游客的游览、休息和娱乐健身活动开展的功能要求。作为一个绿色的空间,即使是设计,因为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规格的苗木,不同的建筑标准,将需要不同的建筑区。当然,设计者应利用有限的投资条件,以达到最佳的设计技术,节约成本,创造最好的工作。

  自然系统保障着人类的幸福和健康,对它的理解和维护是明智的土地和资源合理规划的基础。理想的园林景观营造的环境是自然场址和景观环境的最佳组合。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可作为衡量营造环境的成败以及感受者适应性、健康程度的标准。

  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应当尊重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以及各种设施,甚至利用原有的自然地形特点和废弃设施重塑新的园林景观,既保留了原有基地的历史文化,又满足人们需求。如对于原有的植被、地形、水系应加以保护利用,而不是一味推平重建。在国外设计师中也在遵循着这一原则,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大家应该不陌生,1995年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重要的工业与商贸城市海尔布隆市在原来的废弃砖瓦厂上,建成了一座砖瓦厂公园。景观设计师鲍尔决定建立一个混合式公园包括为市民提供运动与体育锻炼的部分,保护原有砖瓦厂历史痕迹的区域,以及野草与其他植物自生自灭的区域等。

  自然环境资源包括当地的气候、土壤、植被及水文等。气候的差异是形成各地地域差别的重要原因。它造成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极大影响到地域园林风格的形成。例如,在古典园林中的南方园林建筑占地面积大,往往连成片的建筑,它是为了适应炎热的天气并获得遮荫面积,并且起到缓解雨季交通和国防台风的。

  符合生态的设计是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前提下,有效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这要求设计者以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而不仅从美观、形象出发进行设计,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门主题之一。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进行了热烈和广泛的讨论,城市设计也不例。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从景观设计到室内设计,几乎所有研究会谈谈可持续发展。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它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含义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它以社会的发展进步与环境资源的和谐共处为主调,旨在能够确保自然环境的安全。它以社会的发展进步与环境资源的和谐共处为主调,旨在能够确保自然环境的安全。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重点,设计者应明白,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对生态的基本概念,制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理论和方法,从设计到寻找影响的决策,在设计过程中的内容。吴良铺先生指出,这项研究的设计应该是“连贯性的综合研究”。如果园林设计师准备的工作环境和环境责任的承诺,关系到设计的态度,就需要采取的生态思想的全面角度,在景观设计的综合研究。

  一般来说,生物多样性可以从3个层次上去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而后者与园林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物种多样性又是构成景观多样性的最重要条件,如在外地植物的引种驯化过程中,长期的近亲繁殖必将使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大大降低.不少引进植物在当地繁衍几代后,其枝形美观度和抗病能力也下降;但是,如果能将这些引进植物与当地的一些近缘种进行杂交,则可以提高它们的遗传多样性,甚至还可能培育出优异的新品种.品种的多样化常使叶色和花色多样化,如不同叶色的变叶木和不同花色的三角梅,从而使植物造成景更丰富多彩.生境的多样性也直接影响着物种的多样性,所以在设计时要营造成多种生境,为更多的生物提供栖息地,如密植的森林、疏林草地、驳岸少加处理的水系等.把湿地引入郊区或城市也是一种尝试,因为湿地是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类型之一.另外,在设计时,建议少用大量草坪,因为草坪是一种非常单一的生态系统,只能为极少数的生物提供生境,所以,设计时要有一定量的乔木、灌木地被这种生态群落才有利于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维持.

  生态思维是整个研究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由于在不同的生态系统有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网络模型,每个系统的变化会影响到整个系统操作的一部分。生态景观设计的重点方面,应借鉴生态学的角度看的总体思路。属于更广泛的景观生态系统的子系统,该子系统应该关注景观材料,能源和物质投入和产出人为的,即在生产精炼各级投入,航运,使用和最终处置等造成的资源消耗;输出废水,废物和循环再用的物料,例如对环境的影响。

  现代园林生态设计是要把人与自然、环境更紧密联系在一起。它表达了人类渴望与自然亲近、并与自然融合共生的愿望。随着公众生态意识的增强和生态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园林生态设计手法的探索也在持续进行。无论过程或结果,无论表象或本质,它们都体现了设计师对人与自然之间一生态关系的思索与探究。

  [1] 张毅川,陈亮明,乔丽芳,一姚连芳.城市化进程中的景观资源及其保护―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5,(07):56-57

  [2]李楠,唐永金.生物多样性原理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2):47-48

  [3] 段斐.关于构建生态园林城市的思考[J].陕西农业科学,2004,(05):19-20

  [4] [美] 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2000,(08)

Copyright © 2012-2024 博鱼官网公司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005660号